索 引 号 | xzfb/2021-00916 | 失效时间 | |
发文机关 | 政府办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兰考县2021年“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解读 | ||
发文字号 | 发布时间 | 2021年06月30日 |
兰考县2021年“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解读
一、《实施意见》的背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任务。
二、《实施意见》的意义
聚焦服务“三农”,坚持乡村振兴、交通先行,扎实推进巩固扩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镇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实施意见》的目标
到2025年,农村交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行业治理体系基本完善,长效管养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支撑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实现运输通道产业化、农村公路畅通化、养护管理精细化、运输场站品质化、城乡服务一体化、行业管理智能化、安全应急高效化、打造“四好农村路”交通强国试点,有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到2035年,高标准建成“便携舒适、安全可靠、智慧高效、优质多样”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实现农村交通现代化、农村交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生态环境和乡村产业互动协调,农村公路实现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管理,按需获取的即时出行服务广泛应用,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出行无忧、畅行无阻,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助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农村公路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安全便携、智能高效、绿色低碳,充分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有力支撑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
四、《实施意见》的任务
(一)构建广泛覆盖、优质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优化路网结构,建成“广覆盖、深通达、提品质”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携”,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100%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提升建设品质,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绿色生态”原则,依据相关技术要求,合理确定技术标准,以宽则宽、宜窄则窄,充分利用旧路资源,节约集约用地,避免大拆大建,高填深挖,注重排水和绿化设计,全面提升建设品质;实施“消危”行动,推进平安乡村建设,集中开展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行为,配套建设必要桥梁;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验收”要求,配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工程监理制和“七公开”制度,健全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实行质量责任终身制。
(二)健全责权明确、共治共享的农村公路管理机制。强化治理能力,全面落实《兰考县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提升智慧化水平,推动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营全过程管理和道路资产全要素数字化;加强路域综合治理,健全“政府负责、联合执法、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路域综合治理体系,完善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城市管理、乡镇政府等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安全监管,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监管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公路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科学规范、长效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模式。健全养护机制,建立健全“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提升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增强养护能力统筹利用现有公路管养站(区)资源,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县、乡、村养护设施。。
(四)构建服务均等、便民惠民的农村运输服务网络。城乡客运均等化,强化农村客运公益属性,结合当地实际,推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或运营补贴政策,构建农村客运长效发展机制;农村物流便捷化,建立政府主导,交通、邮政、商务、农业、供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农村物流发展协同机制合理规划、新建和改造相结合,推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加快县级物流中心和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产业运输融合化,以战场资源共享、运力资源共用、信息资源融合为重点,探索“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新模式,倡导“站商融合、以商养站”,推动城乡运输场站拓展物流配送、商贸、旅游等功能。
(五)建立支持有力、主体多元的资金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省、市、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快建立以县级投入为主、省级适当补租、社会资本和群众参与为辅的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完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一般债券重点支持范围;创新投资方式,发挥好中央和省级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采取奖补结合、先建(养)后补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条件差的地区给予适当倾斜;社会广泛参与,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小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