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河南省“三夏”生产进入倒计时 抢住农时确保颗粒归仓
打印 【字体: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总书记每次到河南都必看农业,必讲粮食生产,对河南寄予厚望。


河南省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河南小麦丰产丰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安全至关重要,河南丰,全国稳。


河南省“三夏”生产进入倒计时。5月17日召开的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析研判今年夏粮生产形势,统筹安排部署“三夏”生产等各项工作。


抓好小麦后期管理和适时收获


今年河南省小麦面积继续稳定在8510万亩以上,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533万亩,较上年增加183万亩。立春以来,全省上下狠抓麦田病虫害管理,尤其是针对小麦条锈病发病早、扩展快和赤霉病发生流行风险高的不利形势,省市县财政安排近7亿资金支持开展大规模统防统治,全省条锈病防控面积3831万亩次,赤霉病预防面积1.04亿亩次,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从目前情况看,小麦长势较好,实现高产、稳产有基础、有条件,如果后期不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有望再获丰收。


目前,正是小麦促灌浆、增粒重的关键时期。据气象部门预测,5月下旬全省还有三次降雨过程,可能造成局部小麦倒伏,影响灌浆,甚至影响产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表示,有关市县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对出现田间积水的地块,要组织农民及时清理沟渠,排除田间积水;对出现倒伏地块,要在排除田间积水的基础上,通过压低收割机割台进行收获。


19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机收会战


抢抓农时确保颗粒归仓,农机必不可少。


今年“三夏”期间,全省将投入农机410万台(套),联合收割机19万台以上,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农机数量有保证,还要搞好服务保障,强化农机调度。”申延平表示,省农业农村厅已经发放6万张跨区作业证,还要联合省气象局提供跨区机收免费短信服务。农业农村部门要根据农机数量、收获进度,及时发布作业信息,把农机调配到位。对突发异常天气和局部农机短缺问题,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保证小麦适时收获。要发挥农机合作组织作用。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麦收的主力军,各地要充分发挥其组织装备能力强的优势,鼓励开展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农机服务,提高机收组织化程度。


如何解决机收损失问题?会议要求,要组织农机生产企业、维修网点、农机推广等技术队伍,指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做好收割机械维修保养,把机具调整到最佳状态。要加快淘汰损失率高的老旧收割机,加强机手操作培训。要组织农机、农技人员进村到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农户、机手科学安排收割时间,选择适宜机具,控制好留茬高度和收割速度,提高作业质量。


相关新闻:


种足种好秋粮确保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


“春争日,夏争时”,秋粮作物早播一天,增产就越明显。5月17日,记者从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各地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尽快将秋粮种植面积落到基层、到地块,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


夏播是秋粮生产的基础,今年河南省粮食播种面积16125万亩,当前玉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扩大秋粮面积较为有利。各地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要指导农民科学选用良种,大力推广配套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提高播种质量。


夏播是秋作物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这几年我省持续推进“四优四化”,不断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稳步发展优质花生。各地要在稳步发展花生生产的基础上,抓好品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油酸花生,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同时,要以花生加工为重点,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积极发展优质玉米。近年的经验表明,推广种植籽粒机收玉米,能够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满足畜牧业需求。各地尤其是畜牧养殖大县,要围绕满足畜牧养殖需要,大力推广籽粒机收品种、机械籽粒收获、机械化烘干、种养加结合、订单销售的模式,建设一批优质饲料玉米生产基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玉米质量。


持续发展优质水稻。这两年,信阳市积极发展再生稻,每亩不仅增加了300斤产量,品质也更好,售价普遍在5元/斤以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信阳稻区要在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的同时,积极发展再生稻发展,沿黄稻区要重点发展优质粳稻,并结合当地实际,适当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提高综合效益。


同时,在豫西丘陵旱地,要开展适应性种植,积极发展红薯、谷子等优质杂粮作物;在瓜菜优势产区,要积极发展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