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正(1156~1228) 字子和,自号戴人,金睢州考城张老庄(今兰考县小宋集北四里北沙岗)人。他精通医道,尤精治疗疑难诸症,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金宣宗兴定年间,被召补太医,不久,即辞职归家业医,与文人兼医者麻九畴很接近,所著医学理论,常请麻失加工。其思想医技集中表现在所著《儒门事亲》一书中,他认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从正经年给人治病,用药多重寒凉,偏攻慎补成一派。他学宗刘完素(又名守真),但又不局限于刘氏的学术思想,通过临床实践,大胆革新,提出治疗一切疾病,不外汗、吐、下三法。因此,后人称他为“攻下派”。他在《儒门事亲》书内一篇里,论述汗、吐、下三法说:“人体的疾病,是由内因和环境中‘邪气’所引起的,治病就是驱邪,邪气驱除了,身体的健康自然就会恢复。所以,不可畏攻而专养病。驱邪用上行方法就是吐;用表解的方法就是汗;用下行的方法就是下(泻)。三法治一切病,三法之外,不应有第四法。”他在《原补》篇中又说,无病时可用普通饮食补养身体,病治好后,亦可致补,但不可用补法治病,当然脉脱下虚的人例外。在《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中说到:“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平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财利,岂计夫病人之死活,世无真知,谁能别之?”这就说明,从正对一般庸医的伎俩,是有深刻地认识。中国医学可分为理、法、方、药四方面,而方药决定于理法。从正能重理法,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同时,他还把灸、蒸、熏、先、慰、烙、针刺、砭射、引导、按摩等,作为外治攻邪除病的一种特殊方法,并根据《内经》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针刺放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对《内经》针刺放血的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