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号 关于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建议
打印 【字体:

关于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建议

提议案人:聂顺朝

一、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志愿活动积极有序地开展,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志愿者群体,为社会的服务和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

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县志愿者冲锋在前,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成为疫情防控战线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志愿服务成为社会服务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如何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效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的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阻碍了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比如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完善、志愿者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是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准入机制方面,大多社会组织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缺少必要的考核和门槛,比如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中,很多人仅仅是靠着一颗热心,但是对养老工作一无所知。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各个志愿服务队伍没有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经常会造成重复服务的情况;在激励考核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一些有能力的志愿者得不到相应的鼓励,挫伤积极性,而一些服务质量差的志愿者没有淘汰,拉低了服务水平。

二是志愿者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提高服务能力,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难题。身为志愿者,不能仅靠一腔热血去提供服务,不同的服务类型对志愿者的要求不同,如果志愿者专业知识不扎实,服务方式跟不上,不仅不能提供便利,还能够制约社会工作服务效能的提升。

三是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从个人角度看,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自身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这些无疑也会降低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从社会角度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会导致责任不清的后果,哪些是该志愿者承担的责任非常模糊,不利于工作开展。

三、建议

一是要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一方面,抽点在编在岗的人员,成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统筹指导全市各类志愿服务。鼓励和引导全市党政领导、公务员等以个人身份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至少两次。另一方面,实施志愿服务登记规范化,将志愿服务次数不足的志愿者及时动态调整。建立全县志愿者最低准入机制和考核机制,各志愿服务组织根据自己的服务内容,细化制定自己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准入门槛。建立志愿服务学习平台和专家库,政府牵头广泛吸收学在心理咨询、沟通协调、法律服务以及其他专业技能的人才,以志愿服务学习平台为载体,定期为志愿者提供学习培训、共享学习资源。

二是志愿服务日常规范管理要制度化、标准化。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高点站位,同时做到考核制度与褒奖激励制度共存。在日常管理方面,要完善相应的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对志愿服务实行量化管理。褒奖激励方面,要根据日常考核的结果,对积极服务的志愿者在评先树优方面进行倾斜,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升志愿者的积极性。

三是志愿服务项目要精准化、常态化。志愿服务要聚焦不同群体的需要,精准孵化志愿者服务项目。建议政府牵头建立社会服务需求清单,每年年初向社会公布本年度服务需求清单,每周针对新增的需求更新一次,实施菜单式的派单服务,由符合标准的、有意向的志愿服务组织接单,并精准化提供服务。民政部门要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年底考核制度,根据当事人的反馈以及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考核。不仅能够促进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也避免了各个志愿服务组织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重复服务和服务空窗,致力于打造“精准+常态+专业”的志愿服务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