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丨红色连环画:《焦裕禄》③
打印 【字体:

1962年12月,党派焦裕禄同志到自然灾害严重的河南省兰考县任县委书记。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焦裕禄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种泡桐,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用生命树起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铸造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夜深了,焦裕禄翻开《毛泽东选集》,思考怎样落实抗灾部署。

夜深了,焦裕禄还在思考着怎样才能把规划变成现实,把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他披衣起床,翻开了《毛泽东选集》。

焦裕禄把毛泽东思想带给群众,又从群众中汲取革命的精神和智慧。

毛泽东思想给了他巨大的力量和启示。他和县委委员还经常深入到农民中间去。他自己经常住在群众的草屋里、牛棚里,把毛泽东思想带给群众,又从群众中汲取革命的精神和智慧。

焦裕禄同志和县委干部踩着泥泞的路来到遭受涝灾的韩村生产队。

韩村生产队在1962年秋天遭遇了毁灭性的涝灾,秋后每人只分得一斤二两高粱穗,大家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正在这万分困难的时候,焦裕禄同志和县委的几个干部踩着泥泞的路来了。人们真没想到,这位满腿泥浆的干部就是新来的县委书记。

焦裕禄召开社员大会,动员群众克服困难。

焦裕禄先向生产队长和农民群众了解情况,然后召开社员大会。焦裕禄跟大家一起回忆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他说:“小鸡凭着一双爪子挠食吃还饿不死,我们有党的领导,有三十六万兰考人民,每人都有两只手,还愁治不了灾,养活不了自己吗?”

社员们听了焦裕禄的话,重新燃起了战胜困难的希望。

焦裕禄这一番振奋人心的话,在社员心里重新点燃了战胜困难的希望。大家纷纷表示:坚决自力更生,打草度荒。这一冬,他们割了二十七万斤草,不仅解决了全队社员的生活问题,养活了八头牲口,还买了七辆架子车。

焦裕禄又来到韩村,了解生产救灾的经验。

韩村坚决不要国家的救济粮款,坚持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久,焦裕禄又来到韩村,他详细了解韩村生产救灾的经验。

焦裕禄召开社员会,动员大家彻底治理自然环境。

群众的革命精神给了焦裕禄很大的鼓舞。他决心进一步发扬这种精神,贯彻“治灾为主,救灾为辅”的方针。他召开社员会,动员大家说:“生产救灾只是暂时的办法,更重要的是要向大自然开战,彻底治理自然环境!”

焦裕禄组织群众研究除“三害”的办法。

焦裕禄跟大家一起研究了除“三害”的办法,接着又组织青年学习《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他怀着满腔热情,和大家一起向大自然进军!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韩村与大自然展开斗争,改变了面貌。

焦裕禄的话说得青年们热血沸腾。党团员和基干民兵打头阵,韩村老老小小全部出动,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斗争。焦裕禄前后多次帮助他们,并亲自和他们搞台田试验,总结经验。韩村很快改变了面貌,成为兰考一个先进典型。

秦寨大队在焦裕禄的帮助下将盐碱地改造成了良田。

秦寨大队的党员和贫下中农社员,也在焦裕禄的帮助下,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改造盐碱地。他们说:“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锹就翻半锹,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也要把这碱地啃翻个个儿。”他们全力奋战,有的把盐碱地刮掉了一层皮,有的从下面深翻好土,盖在上面,终于使碱地变成了良田。

焦裕禄请赵垛楼大队的饲养员刘宗行谈喂养牲口的经验。

另一个生产大队——赵垛楼大队,原是一个风起沙飞、遇雨成灾、人穷畜少的老灾队。焦裕禄来到这个大队时,他们正遭到一连七季基本绝收的重灾。焦裕禄深入到社员中,他发现饲养员刘宗行喂的七头牲口膘肥体壮,便请他谈了经验。

焦裕禄热情地表扬了刘宗行,并把他的经验向全县推广。

焦裕禄听完他的叙述,深深地感到毛泽东思想一旦在群众心里扎了根,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焦裕禄热情地表扬了刘宗行。刘宗行也是焦裕禄来兰考后,向全县推荐的第一个农民英雄。

赵垛楼大队克服困难,播种庄稼,获得丰收。

焦裕禄坚定了赵垛楼大队社员们与天斗、与地斗的决心。1963年春天,他们虽然一连播种了三次的庄稼都被风沙打死了,但他们没有屈服。第四次时,大家通过一连串的除“三害”斗争,最后取得了丰收。

双杨树大队战胜了灾荒,发展了生产。

同时,双杨树大队的党员和贫下中农,在连年灾害,特别是在1963年庄稼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踊跃投资买牲口、买种子,很快战胜了灾荒,发展了生产。

来源:学习强国杭州学习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