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由中国文明网联合新华网和各地文明网等媒体组成报道组,走进城乡基层,以主题访谈、骑行直播、采风图集、故事视频、记者手记等形式,生动报道和集中反映“文明中国”的时代风采与万千气象,助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精神力量。
“焦裕禄精神是我们永恒的榜样!”“不管岁月如何流逝,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时代依然催人奋进!”走进河南省兰考县,沿着焦裕禄同志的光辉足迹,能深切感悟熠熠生辉、穿越时空的伟大精神,理解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坚守。
焦裕禄,一个永远闪光的名字。
焦裕禄深爱着兰考人民,废寝忘食、俯身调研,最终找到治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方法,他虽然在兰考县只有475天,但是精神却成为兰考改天换地的“主心骨”,兰考人民深爱着他。1966年2月26日,他的遗体从郑州迁葬兰考那天,广大民众自发迎接,人们扶棺而行,泣不成声,从火车站到墓地短短3华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两个半小时,据统计,当时参加追悼会的群众达十万余人。曾和焦裕禄畅谈三天三夜的肖位芬老大爷扑倒在焦裕禄墓前泣不成声地说:“焦书记啊,您是为了俺兰考人民活活给累死的呀……”
群众身上有多少泥,焦裕禄身上就有多少泥。他和群众一起挖河,一起抬土,一起栽树,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他去世后,兰考人民把他当年亲手栽种的一棵泡桐树保留下来,亲切地称作“焦桐”。
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广泛种植的泡桐树现在已经成为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兰考泡桐共鸣程度高、透音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最好音板材料。如今兰考已有300多家民族乐器厂,生产的民族乐器广销海内外,年产值达70亿,成为兰考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