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是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建立国家、省、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决策部署,补齐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短板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有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现代农业园是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园区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代表现代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
现代农业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借鉴工业园区的经营管理理念,依托园区这一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发展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规模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企业的单打独斗已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打破区域界限,突破规模优势,走农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的路子。
二、创建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条件
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以规模化种养为基础,以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进行“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开发,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明确的地理界线和区域范围,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申报创建(认定)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达到以下条件:
1.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围绕1个特色主导产业(或1-2个关联度高的特色产业),符合“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的发展要求,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导产业为本乡镇(街道)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一二三产业产值应占产业园总产值的5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2.规划布局科学合理。产业园有明确的地理界线和区域范围,已制定产业园建设规划,并经所在地县级或以上政府批准同意。产业园种养、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等板块布局合理,且相对集中、联系紧密。产业园建设规划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等相关规划相衔接,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宜居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形成园村一体、产村融合的格局。
3.建设水平区域领先。产业园有一定规模,生产设施条件良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高。现代要素集聚能力强,技术集成应用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生产经营体系完善,规模经营适度,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园区建设主导力量,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服务等产后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
4.绿色发展成效突出。种养结合紧密,农业生产清洁,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全面推行,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产品优质安全,绿色食品认证比重较高。园内60%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及其产品应实行追溯管理,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5.带动农民作用显著。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推动发展合作制、股份制、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有保障。在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对接市场、抵御风险、拓展增收空间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10%以上。
6.政策支持有力。乡镇(街道)支持力度大,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水、电、路、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
7.管理机制健全。产业园运行管理机制有活力,方式有创新,有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机制和开发运行机制。政府引导有力,制定有支持产业园创建的具体政策措施,多企业、多主体建设产业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形成了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任务
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围绕以下任务开展建设:
1.壮大主导产业,建设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规模化原料生产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形成一个产业园有一个突出的主导产业、“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将产业园打造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和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区。
2.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配套组装和推广应用现有先进技术和装备,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技术先进、金融支持有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
3.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
4.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加强产业园与农户的有机衔接,鼓励引导大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搭建一批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将产业园打造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的孵化区。
5.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品牌培育,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尽快实现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创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入园主体开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树立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新标杆,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6.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乡村振兴的样板区。着眼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发挥产业园联工促农、联城带乡的桥梁纽带作用,吸引人地钱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路子。围绕实施乡村振兴,以规模种养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将产业园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
四、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请名额及程序
每个乡镇(街道)可申报一个,超名额申报的不予受理。各乡镇(街道)要对照创建申报条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申报;若不具备创建条件,可不予申报。
申报主体为乡镇(街道)人民政府。由产业园所在乡镇(街道)以正式文件提出创建申请,报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按照高标准、少而精、宁缺毋滥的要求,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经公示后联合发文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