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仪封乡
仪封乡位于县城东12.5公里,地处黄河故道,陇海铁路横穿全境,南部与杞县接壤,东南部与民权县交界,东部、北部、西部分别与张君墓镇、葡萄架乡、红庙镇、城关乡相连。仪封乡文化底蕴丰厚,金朝1332年在此置县,清代183年与兰阳县合并初为兰仪县为湾仪帝讳改为兰封县。有“封人请见夫子处”、百年建筑“谢家大院”“吴家大院”、明代“一代哲人”王延相墓、清代“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墓等一批文化古迹,还有“仪封三弦”“秦塞烧伤药”等一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庙镇
红庙镇原为红庙多,199年9月撤乡建镇,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处,兰曹公路,潮仪公路兰宋公路从镇中部经过。截至2003年底,总面积7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0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
1990年后,红庙镇民营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底发展至44家,从业1288户、8600人。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板材加工、面粉加工、家具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农业方面,全镇80%的土地建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保收田。建成了以夏武营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基地,以代庄为中心的养殖基地,以凡庄为中心的小杂果种植基地。2003年,红庙镇植树63万株,完成退耕还林1.65平方公里。城镇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镇政府前街、兰曹大街拓宽,堤程路、西刘路、亓凡路、白楼路、毛李路等的铺修,修建村村通公路46公里镇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展至2.5平方公里。全镇有中学4所,小学18所,在校学生8600人。镇内有卫生院1所,各行政村都有卫生所。网通、移动、联通营业厅各1个,电话、手机入户率达60%。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4.8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9%第二产业产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0.8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233万元,总支出7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
闫楼乡
闫楼乡位于兰考县中部,距县城22公里。西临310、220国道和日南高速公路。截至2003年底,总土地面积3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49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1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9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8‰。1990年以后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03年底已达268家,从业近万人。大李西村桐木板材加工汴寨村鞋垫加工、西茨蓬回族特色食品生产和马庄无公害蔬菜加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阎楼乡逐渐成为桐木板材加工基地,产品远销国外2003年5月,阎楼乡被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乡镇”阎楼乡地处黄河故道,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是粮食生产基地。形成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科技领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建成以薛店、王玉堂为主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以马庄为中心的小杂果种植基地,以大付堂为中心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高寺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林木覆盖率居全县第一,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新格局。交通便利。自1990~2003年底,县、乡两级筹资铺设柏油路32公里。兰宋路和阎坝路在境内交会通过,24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乡有公办中学1所、小学11所,私立中学1所,学生4000人,教师2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卫生院1所,各行政村都有卫生所。有中老年人活动中心7个,唢呐队2个,大李西秧歌队常年活跃在城乡。村村通电话,电视覆盖率95%以上200年,全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4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5亿元,同比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0.43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56元。
小宋镇
小宋镇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东邻南彰镇,西邻阎楼乡,南邻葡萄架乡,北邻孟寨乡南兰公路贯穿全乡。截至2003年底,总土地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42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12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已达98家300户。板材加工、羊皮加工、棉花加工、花生加工、粉皮加工为支柱产业农业方面,以抓好农业促进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建成王胡、袁庄、龙庄为蔬菜生产基地,龙庄、郭店为品种杏基地,曲楼、新庄、罗寨为养殖基地。2003年,全乡农村林畜牧产值1.7亿全乡共有公办中学3所、小学17所,私立中小学4所,在校学生9000人;有卫生院所,行政村均有卫生所。有网通营业厅1个、移动营业厅2个,电话、手机入户率达70%2003年,全乡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实现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亿元,同比增长10%:第二产业1.7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0.8亿元,同比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葡萄架乡
葡萄架乡位于兰考县中部,距县城19公里乡党委、乡政府驻在葡萄架村。截至200年底,总土地面积为49.6平方公里,耕地32.6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129个村民小组,有劳动力1.9万人。全乡有汉、回两族人,总人口2.9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8万人。
1990年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利用民间资本,鼓励群众自主创业,一大批民营企业相继创办。全乡共有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25家,龙腾服饰、中德日化厂、飞龙机械厂、玻璃厂等中小企业相继投产。贺李河贯穿东西全境,黄灌面积为29平方公里,可使用机井477眼。乡党委、政府制订了“农业大调整,企业大发展,养殖上规模,远抓林果,近抓畜牧”的经济发展思路。建成黄寨、转香庙、翟庄、韩湘坡、马店等蔬菜生产基地,建立马店、王庄蘑菇大棚基地,王庄芦笋种植基地。建成何庄、平房、翟庄、王大瓢等养殖专业村6个,大型养殖场1个,中小型养殖场12个,组织兴建沼气池1320座,被誉为“豫东沼气第乡”。种植业稳步推进,养殖业快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一村一品”的良好发展态势。在2008年开展的“平原绿化达标”活动中,退耕还林面积达2.67平方公里。全乡外出务工人员9850人,有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全境内有葡萄架、贺村、韩湘坡、赵庄4个集贸市场,对促进乡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交通便利,兰曹公路(省道)和孟马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电讯电话发展迅速,设立了移动和联通营业厅,2001年被河南省电信局命名为电话乡。2003年,全乡农民纯收入1500元,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考城镇
考城镇位于兰考县东南部,西、北、东分别与葡萄架乡、小宋乡、南彰镇、许河乡接壤,东、南分别与民权县北关乡、李店乡、程庄乡毗邻。张君墓镇原为考城县政府驻地。1954年,考城县与兰封县合并,县政府迁往兰封县城1986年,撤乡建镇。兰(考)曹(县)、程(庄)南(彰)公路在镇区内交会。截至2003年底,全镇总面积13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4.67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13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9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3年底,民营企业达到78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家具制造、板材加工、建筑材料、小商品批发、餐饮服务形成优势产业。
农业方面注重发展名、新、优、特品种,形成了以赵寨为中心,辐射全镇的肉鸡饲养,以胡园子村绿化花木基地为依托的绿化树,以三营村为中心的小杂果,以东官路村为中心的蔬菜和以石楼为基地的山药五大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张君墓镇发展步伐加快,交通、通信、城镇建设成效明显。1995年,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先后拓宽新建了振兴路、考城路、文化路、政府前街、政府后街、西环路、北环路、东环路,拉大了城镇框架,带动了各项事业发展。先后被省、市命名为“中州名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答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34所,私立中学1所,私立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超过2万人。镇区内的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具有50余年的历史,是一所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学校。兰考县第二人民医院设在镇里,还有卫生所110多个。邮政支局、电信支局各1所,网通、移动、联通营业厅共5所,电话、手机入户率达到75%
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亿元,第二产业3亿元,第三产业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许河乡
许河乡位于兰考县最东部,距县城38公里,北与山东省曹县桃源镇接壤,东与山东省曹县楼庄乡为邻,东南连民权县北关镇,南临张君墓镇,西为小宋乡,西北接南彰镇,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11公里。截至2003年底,总土地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70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151个村民小组,总人2.6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
1990年,许河乡农民自办的鞋帽加工厂有40家。进入21世纪,鞋帽业萎缩,新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至2003年底,全乡民营企业有达68家,其中产值超500万元的3家。规模较大的有像龙格纺公司、明珠细木工板厂、宏泰木业公司、远方桐木加工厂等。生产的棉纺品、胶合板、细木工板、占筝音板、木制工艺品等3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先后建成了董园塑料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吴河脱毒土豆生产基地、“老牛圈”鱼藕混养生产基地、崔园子中药材和牛蒡生产基地。养殖业由农户散养向专业化规模养殖发展,截至2003年底,养殖专业村达到7个,大型养殖场1个,养殖小区1个,被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畜牧养殖十强乡镇之一。低产田得到改造,可灌溉面积21.3平方公里。农田林网面积6.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29.3%。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以兰曹公路、许河十字大街、新庄路、路庄路为框架的“三纵三横”小城镇格局已经形成。初步建成商业服务、企业集聚和生活居住3个小区。全乡共有乡村公路18条,实现了各行政村油路村村通。大力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200年劳务输出5400人,实现收入3000余万元,出现了黄集、蔡姜楼、董堂3个劳务输出小康村。
全乡有公办中学2所、小学11所,学生4200人。有乡级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所26个。交通供电、通信等事业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开通了许河到兰考县城的定时班车。年用电量达350万千瓦时,固定电话达2045部,移动电话用户达1740户。
2003年,全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2.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1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0.36亿元,同比增长1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0万元,财政预算支出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5元。
南彰镇
南彰镇原为南彰乡,1994年3月撤乡建镇,位于兰考县城东北36公里的豫鲁交界处,东邻山东曹县,北依220国道,西部、南部分别与孟寨乡、小宋乡、张君墓镇、许河乡相连。至2003年底全镇总土地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290多个村民组,15714户,5.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47万南彰镇是兰考县东入山东的重要门户,国道220线在镇北横穿面过,并与镇西6条公路相接。
工业兴镇勃发生机。2003年,全镇乡镇企业80多家,其中兰考县三环木业有限公司是全镇龙头企业,产品有桐木拼板、C板、多层板、胶合板、实木家具等,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3000万元。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51亿元。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镇域面积逐年扩大。2003年,全镇共修整道路29.4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在农业上,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大开发以黄蔡河两岸为主的水产品种植基地,建成鱼藕混养、高产水稻栽培等项目,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年多熟”种植模式。推广优质高产品种
2003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达2.2亿元。畜牧养殖得到了迅速发展,2003年新增畜牧养殖专业村1个,新增养殖场1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2户。2003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00元。
孟寨乡
孟赛乡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处,北部与山东省东明县接壤,东部与山东省曹县毗邻,处于两省三县结合部。220国道、日南高速公路纵横全境,是河南省通往山东西南部的咽喉。截至2003年底,总面积38.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03平方公里;全乡19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1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
1990年以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至2003年底发展至45家,400多户,从业近万人。板材加工、木制品加工、棉花加工为支柱产业。农业方面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条农业立乡、种植畜牧养殖富乡的发展路子。建有以孟寨村为主的优质小麦繁育基地,以憨寺村为主的蘑菇生产基地,以谭庄为主的辣椒种植基地。小城镇建设先后完成了乡政府前街拓宽和防汛、何二庄、宋庄、谭庄、坝城寺等路的铺修。
乡区结构逐步由“井”字型框架向“三纵四横”扩展,乡区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展至1.6平方公里。全乡共有乡村公路13条,村村通公路
全乡有公办中学2所、小学14所,私立中学1所,在校学生6000多人。乡内有卫生院1所,各行政村设有卫生所。网通、移动、联通营业厅各1个,电话、手机入户率达70%。2003年,全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6亿元,同比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0.8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0.2亿元,同比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1元。
堌阳镇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处,北部与山东省东明县接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考城县城所在地,1986年撤乡建镇。220、106国道,日南高速从境内通过,是河南通往山东西南部的咽喉。先后被省、市命名为“中州名”和“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爪营乡
爪营乡位于兰考县城北12公里处,东临堌阳镇,西接东坝头乡,南抵城关乡,北达谷营乡。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6.5公里。截至2003年底,总土地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4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60万人。
1990年以后,爪营乡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先后建起机械厂、板材加工厂、暖气片厂、预制厂等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1356人,年产值逐年提高。2003年全乡工业总产值达1亿元。农业方面依托自身优势,形成良种繁育、畜牧养殖、绿化树和蔬菜种植的特色经济。在凡寨村建有以豫麦66为主的小麦良种示范基地,在齐场、程场建有以豫花7号为主的花生良种繁育基地,贾寨、曹庄、程庄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程场、朱场、程庄建成畜牧养殖专业村。1990~2003年,爪营乡先后修建了三八路、阎坝路、程场路及爪营一村、爪营二村、齐场、朱场、凡寨等柏油路3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乡有公办中学1所、小学14所,私立中、小学各1所,学生4520人。建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34个,药店3家。安装程控电话3200多部,移动电话4600多部。
2003年,全乡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1.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2002年增长10%,第二产业比2002年增长11%,第三产业比2002年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8万元,支出2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0元
东坝头镇
东坝头镇:在兰考县西北,西北临黄河。乡人民政府驻东坝头村,故名。1949年属雷集乡,1958年属爪营人民公社,1975年分爪营人民公社部分村建东坝头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面积77平方公里。乡境在黄河大堤两侧,地势西高东低。南部多沙土,北部多淤土。有兰(考)坝(东坝头)铁路专用线和通往兰考县城的公路。东坝头村西有渡口可达封丘。1952年和1958年毛泽东两次到此视察黄河。村北杨庄小学内有毛主席视察纪念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坝头村:黄河东岸数条大坝汇聚此地,故名。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堤坝被黄河水冲断,称东坝头,后以护裹河堤为坝建村,起村名东坝头。
栗场村:大约300年前,有姓栗一家在此居住,故名栗场村。1949年与程场、朱场、贾寨归爪营乡,1952年合并到朱庵村,1963年单列,1964年与张庄、长胜合并到张庄行政村,1965年与贾寨合并行政村,1975年与贾赛分开,单列行政村。
卞庄村:清朝清乾隆年间,卞姓在此居住建村,故名卞庄。
雷集村: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河身北滚,淹没王理集村,李、翟、肖、文等8户人家从王理集迁此建村,后筑寨防外患,取“胜利之意”起村名“得胜寨”。后来雷姓在此起集,改得胜寨为雷集。1949年后废,至今称雷集。
前雷集村:清朝咸丰年间,部分村民从雷集迁此建村,因位于雷集南,故名前雷集。
后雷集村:清朝同治年间,部分村民自雷集村迁出,在村北1华里处又建村庄,故名后雷集
雷新庄村:清朝咸丰年间,雷姓从今黄河大堤北4华里处的雷集迁此建新村,故名。
朱庄村:清朝咸丰年间,朱姓从黄河西梁寒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高寨村:清朝咸丰年间,高姓自今黄河大提北1华里的清得村迁此建村寨,以姓定村名。
陈庄村:清朝咸丰年间,陈姓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
杨庄村:清朝咸丰年间,杨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王小庄村: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儿户王姓村民自今黄河大堤北4华里雷集村迁此定居故名王小庄。
韩庄村:清朝乾隆年间,韩姓在此建村,故名韩庄
李庄村:清朝乾隆年间,李姓在此建村,故名李庄
南北庄村:清朝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庄南北长,东西窄,起名南北庄
小南北庄村:清朝光绪年间,部分村民由南北庄迁此建村,故名小南北庄
崔庄村:清朝嘉庆年间,崔姓在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长胜村:古时该村有很多柏树,故名长青清道光年间,朱姓与孙姓迁此建村。清咸丰年间筑寨,取平安吉祥之意,名长安寒,后取胜利之意,名长胜赛,后简称长胜。长胜村原在黄河滩区纸坊村的南面,后遭遇水患迁此
小寨村:约在清咸丰年间,部分村民从黄河滩区的大寨、梁寨迁此建村,当时因村较小,故名小寨
双井村:清朝乾隆年间,张姓迁此居住,后李、王二姓同时迁此,并排在此挖了两口饮水井,建村后故起名双井。
段庄村:清朝乾隆年间,段姓在此建村,故名
朱庵村:清朝嘉庆年间,一朱姓逃荒到此处搭段庄。草庵居住,人称朱庵,后逐渐成村,仍称朱庵。
孟房村:清朝咸丰年间,孟姓从大堤北孟坊迁此建村,仍取村名孟坊,后演变为孟房。
霍庄村:清朝咸丰年间,霍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魏庄村:清朝乾隆年间,魏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张庄村: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张姓迁此建村,故名张庄。后张姓全部外迁,现仍称张庄。
官庄村:该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以姓定村名,时名张寨。清朝咸丰年间,该村张姓出一治水官员,主管河南的水利工程,故将该村改名为官庄
军李寨村: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李姓从堤北迁至堤南建村,因李姓先人曾在寿州为官,号称白马大将军,故得名军李寨。
冯庄村:清朝咸丰年间,冯姓在此落户,建村后故名冯庄。
三义寨乡
三义寨乡:在兰考县西部,西与开封县接壤,北濒黄河。乡人民政府原驻三义寨村,故名(后搬迁至侯寨村)。1949年前属兰封一区,以后属城关区。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后,属兰考县一区。1956年建三义寨乡,1958年建三义塞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除汉族外,有回,自等族,黄河大堤横贯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堤南为背河注地,属盐化泡土,内涝、盐严重,经引黄灌溉,已成淤土:堤北为淤土和青沙上,境内主要河渠有三老河,引黄总干渠、四F渠,蔡楼干渠以及兰和干渠、兰开干渠等,水利工程有三义塞渠首闸、丁圪挡提灌站,黄河流经该乡北部。海铁路从南部经过,古迹有张良
三义寨村:三义塞原名惠家堂,清成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用决口,东惠堂人管老兴发起东惠堂、西惠堂、王圪增三村合议筑塞,共成义举,故名三义塞,当时北边、南边和东边以黄河故堤为寨墙,西边筑寨墙一道,赛形是三角形,只有东门、南门和西北门。西塞墙和塞门1949年后废除。
春堤村:该村位于三义赛村东部,原名撑堤,清末建村,1965年后迁今址,村名演变为春堤
丁圪挡村:清光绪年间,丁姓在此圪挡建村,以姓定村名,故名丁圪挡。
张庄村:清末,张子军迁此建村,名张子军庄,后简称张庄。
新庄户村:清同治年间,曹姓迁此居住,后孙姓迁于此,后因孙姓人多,定村名孙庄户,后又有王、黄等姓迁居,经多姓商议于光绪初年改为新庄户。
王善人庄村:清同治年间,王姓最早迁此建村,因王家辈长,为人善良、吃斋,称王善人,放定村名王善人庄
杨圪增村:清光绪年间,杨姓在此圪珰建村,故名为杨圪增。
梁圪塔村:清咸丰年间,梁姓从河渠迁此并垫土圪地,建村后故名梁圪挡。
夹河滩村:清康熙年间,此地为黄河滩区,两边均有河,形成两河夹一滩,后建村命名为夹河滩。
薛庵村:清康熙年间,薛姓在黄河滩区搭庵种地,后建村起名薛庵。清成丰年间,因河患原村淹没迁今址。
老文村:清初,文姓迁至距该村现址1.5华里处居住,后因河惠迁现址,因文姓是老户,便起名老文
西老文村:清康熙年间,张姓迁此建村,因位于老文村西,故名西老文
西马庄村:清雍正年间,马姓夫妻2人迁此建村,起名马庄,后因该村位于三义寨村西,故改名西马庄村
刘庄村:清康熙年间,刘姓从杞县沙沃乡迁此建村,故名为刘庄。
蔡楼村:蔡耧原名七村,位置在今薛楼村北的黄河故道内,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黄河在七村村西北决口,河势顺东南而下,经县城北向东,淹没仪封县。七树也被洪水淹没。后来蔡姓迁此建村,并建楼,故起村名蔡楼
新蔡楼村:1977年,原蔡楼部分村民迁此定居,故名新蔡楼。
针铺村:1848年,部分人由河北迁此定居以做针开铺为生,后建村,故名针铺。
薛楼村:清嘉庆年间,薛姓迁现村址南建村,定名薛楼,1965年村庄迁今址。
安章村:明万历年间,张姓从七村迁现址南建村且张姓人多会做马鞍,故起村名鞍张,后演变为安章。1971年后村庄迁今址
十八寨村:清乾隆年间,村民迁此后居住松散,分居十八方,故名十八寨。
李庄村:清乾隆年间,因水患原七村迁至蔡楼。1828年李姓人从蔡楼迁现在村南1公里处建村,故起村名李庄,后迁现址
河渠村:明宣德年间,此地为沟渠,下通巴河,有人居此建村定村名河渠村。原村在故堤南华里处,1966年后迁今址。
朱庄村:清域丰年间,朱姓从黄河西梁寨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又传,明弘治年间,朱姓迁此建村,故朱庄
榆林村:北宋末年,梁姓最先迁此建村,因村东南有一片榆树林,故名榆林
管寨村:元代,管姓迁此建村察,名管家寨,后经兵患,管家察消失。明初,郭姓从山西洪润县迁管家塞原址建村,仍名管家塞,后简称管赛
高堂村:明初,高处从山西洪润县迁现村东南2华里处建村,以高姓堂号定村名,故名高堂
侯寨村:明初,侯姓迁此建村寨,定名侯家塞。后简称侯寨。
张楼村:明初,范姓从山西洪润县迁此建村寨,起名范家寨。清乾隆年间,张姓增多,并盖楼,故改村名张楼
贾堂村:明末,贾姓在此建村,后以贾姓堂号定村名,故名贤堂。
范台庄村:三国时期,范姓迁此定居,取名范庄。后因河患,成年积水,筑一高台,改称为范台庄
赵楼村:原晏姓先迁此建村,清康熙年间,赵姓从康寨迁此,改起村名为赵楼
吴庄村:该村原名岗坡。明嘉靖年间,吴姓人数增多,于嘉靖末年改名吴庄。
康寨村:汉代,康姓迁此建村寨,名康家赛,后简称康寨。
李氏赛村:李姓最先迁此建村寨,故名李氏寨村。
金寨村:清康熙年间,金姓迁此建村寨,故名金赛
崔庄村:清末,崔姓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故名崔庄。1957年,铁路北的张武岗村并于该村,仍以崔定名
白云山村:汉代,此地为一土山,山上时吐白云,名白云山。唐代时居民迁此建村,故名白云山,后历经河水冲淤,山势渐平,村名因习惯不改
南马庄村:明初,马姓从河北迁此,起村名马庄。清咸丰年间,为防外患,在三伏天内筑土塞,改村名为伏坡寨,后复名马庄。因该村位于三义寨村南,群众惯称南马庄
前宜王村·后宜王村:该村原名称马店村名失考),后有今开封装寨村王姓迁居,因和老家裴寨相距一望之地,明嘉靖间改村名宣。因王姓同是一家,分居两地建村,位前的村称前宜王,为后的村称后宜王
宗寨村:宗姓先迁此建村,故名宗塞曹
新庄村:明初,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新村。清乾隆年间,曹姓增多,改今名村北有汉留侯张良墓
陈寨村:明初,有一叫陈宾的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陈姓氏族人居多,取村名陈赛。
孟角村:汉代,有一姓孟的王,因犯法被朝里判为绞刑,后因朝政混乱,朝臣以权谋私,孟王得以兔死被发配至此。当时此地荒无人烟,片沙漠,孟亲王在此开荒种地且不纳粮出税,人们逐渐从外地迁来种地,并称之为孟皎王。孟王死后,人们在此地盖庙一座,名为皎王庙。最初此地有八个小村,即利庄、杜庄、段园、头排二排、三排、张楼、西南岗,后合为一村称孟皎店。明代设集又称孟皎集,后演变为孟角。为保安全又修筑一土察,1937年曾加固士蒸。皎主庙在村东北角,后废,仅留一口水井
羊皮赛村:明嘉靖初年建村,因村廊像一张展开的羊皮,故起村名羊皮寨
老茄庄村:古代有一官员名钱全王,避难死于此地。明初,居民迁此建村,起村名钱全庄后改名老钱庄。明未演变为老茄庄
油坊营村:宋代,牛皋领兵作战曾在此扎营,后建村称牛皋营。明嘉靖年间,堌阳里、张院、张崔集三村合并于牛皋营,因牛皋营开油坊的多,故改村名油坊营。
前尖庄村·后尖庄村:据明嘉靖《兰阳县》载,此处原有一尖冢,明嘉靖年间,有人从山西洪洞县分别迁此尖冢南、北建村,南边的村起名前尖冢,后演为前尖庄。北边的村,起名后尖冢,后演变为后尖庄。
徐庄村:清乾隆年间,徐姓从前尖庄迁此建村,故名徐庄。
孟丁寨村:明末,孟、丁两姓先迁此建村寨,
城关乡
城关乡:在兰考县西南部。因位于城关镇四周,故名。1949年前为兰封一区,以后建城关区。1954年兰封、考城2县合并,称兰考县一区1956年建城关乡,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改乡至今。乡人民政府驻城关镇,195年搬迁到黄河路中段许贡庄村南。黄河故堤横贯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南部盐化潮土,北部为沙土和淤土。纪念地有“毛主席视察许贡庄纪念亭
许贡庄村:明初,许姓在黄河堤南1公里处居住,后出一贡生,建村后名许贡庄。原属市皓村,1970年分出。许贡庄村位于县城西北角,濒临县城,220道西侧,是城关乡政府驻地。
二郎庙村:村内有1座二郎神庙,故名。
二坝寨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村,因村庄建在黄河大堤的二坝上,并有土赛,故名二坝寨。原属鲁屯村,1972年变更为二坝寨村
鲁屯村:明洪武年间,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鲁屯。
高场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高姓从马站迁此大场地建村,名高阳集,后改称高场。
崔场村:崔姓最早迁此建村,村周围多为场地,故名崔场
张庄村:清乾隆年间,名张钢的家人在此建村,人称张钢庄。后张钢生子,改村名张新庄,简
称张庄。
鲁场村:鲁姓最早迁此建村,村周围多为场地,故名鲁场。
杨槐树村:杨姓最早迁居此处,且原村内有棵百年大槐树,故名杨槐树村。
姜楼村:清初,姜姓迁此并建楼,故名姜家楼,后简称姜楼。
后赵寨村:清朝,赵姓迁此建村并筑士察,名赵寨。后因该村位于姜楼集后,故名后赵赛。
王庄村:清乾隆年间,王姓由兰阳县城东王庄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又传,王庄原名高察,由于高氏家族逐渐衰落,王氏家族日渐兴盛,后更名为王庄
陈寨村:在兰考县城东北。原名鸦鹕塞,为汉丞相陈平故里。后毁于河患,部分村民迁今址。又传,明初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陈姓氏族人数居多,清康熙年间改今名。现村南建有陈平墓,原有石碑刻有“汉高祖驾前为臣”,石碑已毁,重立水泥碑
马站村:传说,宋代泥马救康王时,泥马驮着康王到此地,因马累,在此站了片刻,故此地取名马站。后高、孙、杨、贾等姓迁此建村,名马站村
朱庄村:朱姓最早迁此建村,故名朱庄。闻名全国的焦桐就在村南50米处。
新朱庄村:1976年,朱庄村部分村民迁此建新村,故名新朱庄。
李军民寨村: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子固庄,后筑土寨。清初,李姓仍居住此地,改村名李郡民塞,后演变为李军民寨胡集村:该村位于兰考县城北。胡姓先迁此建村,名大胡庄,后设集,改名胡家集。清嘉庆年问简称胡集。
肖庄村:因姓肖的人口多,故称肖庄。
老韩陵村:秦末,项羽、刘邦共商灭秦,尊封原韩国王室后裔“成”为韩王。后来项羽因韩王成无,而韩人张良又为刘邦谋臣,便杀了韩王成。成的尸体运到现老韩陵南地,尸体腐烂,便葬在那里。韩姓在陵东建村,名韩陵,后又建新村,称原村老韩陵。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至明初为兰阳县治所。
韩陵褰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河患张姓从老韩陵迁此建村寨,名韩陵。
新韩陵村:约180年前,徐、李二姓村民从老韩陵迁徙到此,取村名新韩陵。
南新韩陵村:因在新韩陵的南边,因此得名南新韩陵。
西韩陵村:因回民最早迁此建村回子庄)。因该村位于老韩陵村西面,1956年改村名西韩陵
五爷庙村:清朝以前和老韩陵村同称为前村和后村,清光绪六年(1880年)从西韩陵寺搬迁
五尊神像建庙供奉,故称五爷庙
五新村:1979年为了远地近种,张姓村民从五爷庙先迁此建村,故名五新庄。
南河村:1979年12月张姓从老韩陵迁此建村,因村建在老韩陵村南黄河故道旁,故起村名南
河村。
南张庄村:因在张庄南边,故称南张庄村
牛王庙村:明水乐年间,肖、张、孟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在村内建牛王庙,故名
牛新村:1979年,村民张玉宝由牛王庙迁此建村,故起名牛新村。
牛场村:此地原为一场地,牛姓先迁此建村,故名牛场
栗场村:清嘉庆元年(1796年),粟姓由山东单县迁此建村,并建大场,故名栗场
绳庄村:绳姓从小宋集迁此建村,故名绳
盆窑村:明嘉靖年间,程姓迁此建村,名程家寨。后因朱、梁二姓迁此,建窑烧盆,改今名
东北场村:该村原为盆窑村东北一场地,后程、张两姓从盆窑迁此建村,故名东北场。
赵庄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赵姓从堤湾迁此建村,故名赵庄。
西岗头村:孔子周游列国,走到户牖(今兰考县),乘坐的木车轮杠头在此损坏,此地得名杠头,而后演变为岗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河泛滥,岗头分迁黄河南岸大堤南侧三地,该村位西,故名
梁庄村:明末建村,因该村建在梁家浇花井旁,故名梁庄
张氏塞村:原村名张世禄塞,以人定名,后北为今名。
东王庄村:王姓最早迁此建村,因人多庄大,名大王庄,后与贾庄合并。因位于兰阻县东,故名东王压。
田庄村:南宋末年,田处在此建村,后与村西刘庄、村东史庄合并,统称田庄
许楼村:元末明初,许姓迁此并建楼,故名许楼
高皂头村:北宋末年,高姓在婦头上建村名高埽头,后演变为高皂头
何寨村:明洪武年间,何姓从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取名何寨
东卞庄村:明洪武年间,下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下庄,1980年经批准更名为东下庄
孙楼村:明初年间,孙姓在此建村盖楼,故名孙楼
毛羽店村:该村过去临通往开封东京的大道,毛、羽两家在大道两旁开店,故名毛羽店
代察村:以姓定村名
刘林村:明朝末年,该村有刘、王两家,隔墙居住,关系甚为融洽。刘家在靠墙处有一棵枣
树,枝叶伸到王家院内。秋天枣成熟时,就会落到王家院内,两家孩子因为捡枣、打寒发生口角,两家主妇遂产生争执。后王家主妇气愤不过,便与丈夫商量搬离此处。刘家丈夫听说后,为平息矛盾,和谐邻里,便把自家枣树砍了,以留王家。王家感佩不已,于是两家和好,传颂乡里。人们便把该村称为留邻,后因口音讹误,向上级登记村名时记为刘林。
张宜王村:清初,张、王两姓从山西迁此建村,两家关系很好,后子女成婚,故起村名张宜(即合适之意)王。
金营村:北宋末年,金兵侵犯中原,曾在此驻扎过兵营,建村故名金营。
郭庄村:明末清初,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
惠窑村:元泰定年间,惠处在王家密旁建讹村,故名惠窑
狮子增村:据明嘉纳《兰阳县志》记载,明庄朝时,此地农民在日落时,常见有额子出来跟县庄稼。有一次,众人见田中又有两头狮子,便紧紧追赶,至村东瑕王庙前,狮子化作两尊石狮村卧庙门两边。自此,再不见脚子践踏庄稼,此地因此改称狮子。
王孙庄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王、孙两姓从山西迁此建村,故名王孙庄。
陈孙庄村:陈、孙两姓人家最早迁此居住,起名陈孙庄
杜庄村:村中杜处人数最多,故名杜庄
梁孙庄村:梁姓、孙姓最早在此地居住,起名梁孙庄
余寨村:清光绪元年(1875年),余姓迁此建村,故名余察
段步口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决口,将大堤冲成两段,形成步口,后住户渐多成村,当时姓居多,故名段步口
司业村:明建文年间建村,并在村内建有司王爷庙,故起村名司爷店,后演变为司业
李寨村: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姓最早迁此建村,并筑上塞,故名。
梓岗村:清康熙年间,村西有一南北大沙丘(当地人叫高岗子),丘上有棵大梓村,因此而得村
、名样岗。
乔庄村:明末清初,乔处最早迁此建楼,故名乔楼,后称乔庄。
肖庄村:清初,肖姓由兰阳县西十八寨迁此建村,名肖家庄,后简称肖庄。
任庄村:明末清初,任姓迁此建村,名任家庄,后简称任庄
古寨村:地处城关乡最南端。明永乐年间古姓由山西洪洞县迂此建村并筑寨,故名古塞。
侯田寨村:明永乐元年(1403年),侯、田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村,两村一路相隔,路南侯姓,名叫侯庄,路北田姓,名叫田赛,1960年土改时,两村合并称侯田察。
陈斗村:明建文年间,陈氏兄弟陈硬斗、陈文斗迁此建村,并在村周围筑土赛,故名陈斗
桂李塞村:明水乐年间,此地有一棵桂花树,李姓迁此建村筑赛,故称桂李赛。
小郭庄村:郭姓最早居此,因人口少,故名小郭庄
火刘塞村: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刘在此建村,因刘姓人少、生子钢强如火,不受外姓欺负,故起村名火刘察。
市皓村:唐代有一皇帝的四儿子名皓,外出游玩,路经此地,患急病去世,后建村起名四皓后演变为市。
郭铎塞村:春秋时期,郭姓祖先曾在孔子手下敲木铎(大铃),其死后埋葬此地。后郭姓在此建村,并筑土寨,故名郭铎赛
邓漫村:明末清初,邓姓曾在此黄河漫过的高冈上落户,叫邓家漫,后简称邓漫。
五里铺村:明初,居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距县城五华里临路开铺,故名五里铺。
香椿营村:清初建村,当时村南有一大香椿园,故起村名香椿园。后演变为香椿营
韩村:元泰定三年(1326年),洪水泛滥后,韩姓在此建村,起名韩村。韩村是焦裕禄书记生前树立的第一面红旗村。1962年,兰考县受到特大自然灾害,韩村当时每人一年只分12两高粱穗,就在这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韩村人不向国家伸手要粮要钱,靠自己割草卖草,度过荒年,还购买了农具,被焦裕禄称为“韩村的精
南杨庄村:清初,杨姓在此建村,起名杨庄。1980年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该乡有两个杨庄,该村在南,故将该村更名为南杨庄。
南赵庄村: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姓最早迁此建村,故名赵庄。1980年经批准更名为南赵庄。
豆塞村:明初,居民从山西洪润县迁此豆河旁建村塞,故名豆寨。
西卞庄村:卞姓最早在此建村,故名卞庄。1980年经批准更改为西下庄。
画虎庄村:明永乐年间,神画家张世禄在此画虎,后建村故名画虎庄。
子房村:汉留侯张良曾在此住过,张良字子房,故定村名为子房村。
李楼村:李姓最早在此建村盖楼,故名李楼
杨山寨村:清初,有杨姓三兄弟迁此建村并筑土寨,起村名杨三寨,后演变为杨山寨。
李姥娘村:元天顺年间,李姓在此建村,村庄较大,名李老家,后因李姓外孙女迁入,改村名为李姥娘,属杨山寨村委会。
黄楼村:黄姓在此建村并盖楼,名黄家楼,后简称黄楼。
常庄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常姓从县城东北豆腐营迁此建村,故名常庄。
徐庄村:清康熙元年(1662年),徐姓迁此定居,名徐庄。
野庄头村:此地原有一野庄头,有钱有势,称霸一方,名声很大,故起村名野庄头
范楼村:明永乐年间,范姓最早迁此居住并建楼,后与孟寨刘庄合并,称范楼。又相传是因姓范的人考中举人后娶清乾隆年间宰相刘墉之妹为妻,刘墉私访路过此地前去探亲,忘记这里是什么村庄,只知道他妹夫姓范,家中有一座楼房,随口对轿夫说去范楼,被人听见,故后称范楼。
大寨村:明弘治年间建村,因村较大并筑有寨墙,故名大寨。
城关镇
城关镇:在县境西南部,陇海铁路北侧。兰考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宋代为养马地,名搬迁
马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兰阳县城由韩陵迁内此,直至清乾隆时400间曾多次重修、展修和增和游
修。初为正方形,后展修成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到解放初期,仍有城墙(高8米)和四门。清道光五年(1825年),兰阳、仪封合并,为兰仪县治在所。后兰仪县为避清帝溥仪讳,改称兰封县1949年县人民政府成立时,称兰封县城关镇,属兰封县一区:1950年更名为城关乡,属兰封县一区:195年兰封、考城2县合并,驻地称兰考县城关乡;1961年更名为兰考县城关镇至今
南街村:在县城中心南侧,故名南街。民国建村
东街村:在县城中心东侧,故名东街。民国建村
北街村:在县城中心北侧,故名北街。民国建村。
西街村:在县城中心西侧,故名西街。民国建村。该村是回族居民集中居住地。
春场村:民国时,以庆贺春耕开始之意,后村民迁此建村,故起村名春场。该村东北面与城关乡相连,西至建设路,南至中山东街
刘庄村:刘姓最早迁此居住,故名刘庄。
栗庄村:栗姓最早迁此居住,故名栗庄。
二里寨村:距县城2里,故名。
豆腐营村:在兰考县城东北,黄河故堤上名东王庄,清嘉庆年间建村。当时全村村民都会做豆腐,适逢某管河道台巡看河事路过,见东王庄大清早灯火通明,赶做豆腐,就戏称之为豆腐营,故名。该村豆腐很有名气,过去作为贡品的秋油豆腐乳就是用该村的豆腐制作而成。
县名
兰考县,1954年6月,由兰封、考城2县合并,各取其首字,故名,属郑州专署。1955年属开封专区,1969年改专区为地区,属开封地区,1983年属开封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1990年,兰考县辖3镇13乡,后南彰、红庙先后撒乡建镇。至2003年,兰考县辖5镇11乡,共137个村委会、836个自然村。
第一节行政区划
1984年,人民公社撤销,全县成立1个镇15个乡
1986年,堌阳、张君墓撤乡建镇。
1990年,兰考县辖3个镇13个乡,即:城关镇、堌阳镇、张君墓镇,城关乡、三义寨乡、东坝头乡、谷营乡、爪营乡、孟寨乡、南彰乡、许河乡、葡萄架乡、小宋乡、阎楼乡、红庙乡、仪封乡。
1994年,南彰撤乡建镇。
1999年,红庙撤乡建镇。
至2003年底,全县为5镇11乡,即:城关镇、堌阳镇、张君墓镇、南彰镇、红庙镇,城关乡、三义寨乡、东坝头乡、谷营乡、爪营乡、孟寨乡、许河乡、葡萄架乡、小宋乡、阎楼乡、仪封乡。
1990~2003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全县村委会的设置发生较大变化。1989年全县共辖390个村委会、757个自然村、3034个村民小组;2003年底全县共辖437个村委会、836个自然村、3123个村民小组。城关镇除建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春场5个村委会外,2002年成立东街、西街、南街、北街、春场5个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