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风俗
陋习禁忌
历史上兰考县的百姓生活中迷信,禁忌很多。20世纪90年代,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不少习、禁忌已被破除,尚科学、文明礼親、讲究美德成为社会主流。但一些不好习俗仍有一定影响。
一、陋习
信神县境内人们对天、地、鬼、神的信仰已久,多表现在建寺庙、树灵牌上。在当地最受崇拜的神有关爷、龙王爷、财神。在民间常做的神如“喜神”“财神”等。
占ト俗称“算卦”,是县境内长期流行的种封建迷信活动。当地称算卦者为先生。久病不愈或遇疑难事,常请算卦先生占ト吉凶福祸,男女青年多测婚烟前程等。有人以此为业,在集市、街道摆推设点或走街串巷,为人占ト、算命、相面、査“八字”,骗取钱财。
看风水民间修房建屋和选择、迁移坟地等,要请阴阳先生择地、看风水,以求今后富贵吉样、人丁兴旺。20世纪90年代以后,请风水先生指点迷津的还大有人在。
择吉日县境内居民在婚嫁、建房、乔迁、出远门之前,有人选择黄道吉日,以求平安无事婚嫁多选择农历双日“二、六、十”及“九”日,但双日逢“八”及“二十”日一般不选。回家多选“二、五”日,出门多选择“三、六九”日,民间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初一、十五出嫁的国女一般不回娘家。实无道理,但不少人相信。
招魂有人因病昏迷,说胡话,说是“遇见了”“死去的人魂魄上身了”,有人会请邓婆、神汉为其驱鬼送崇。孩子因受惊吓精神萎庫不振,便认为是“丢了魂”,便请神婆、神汉为他“叫魂”。20世纪90年代后,这类迷信活动仍存在。
婚丧事大操大办人死后,披麻戴孝,雇吹手,搞纸扎,磕头跪拜,焚香烧纸。婚嫁时女方索要彩礼,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结婚讲排场,比阔气,动用很多车辆。婚丧事大办酒席,多则几十桌上百桌,成百上千人参加,酒宴标准越来越高。21世纪后,这种现象在城乡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禁忌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逐渐被摒弃,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禁忌。
房屋院落禁忌建院盖房忌宅基地前宽后窄,说是“刀把地”,俗称是“住沟住洼,不住刀把,后窄前宽地,坟院都不利”。忌留西门,多不留北门,北方属阴,大门向阴也不好。忌盖四间主房,如需要,屋脊要显示分开。屋墙、院墙和路口相交处,要在墙上刻“泰山石取当”或“姜太公在此”字样,可防不测。院子里栽种树木花草也有禁忌,一般“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里不栽鬼拍手(杨树)”。这些禁忌对民众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
待客禁忌吃饭时把客让上座,把新上的菜放在客人面前,以示尊敬。不能用“丸子”当饭,俗有“滚蛋丸子”之说。宴客时茶壶、酒壶的嘴要朝外,起码不能对着人放。家常饭第一碗一定要盛给老人用。吃饭时,家里人不齐一般不吃。吃饭前禁忌用筷子敲碗。用的一双筷子要一样长,筷子不能直插或斜插在碗里。饭能吃多少要盛多少,不能剩“饭根儿”。还有“杯不出磔几ル,筷不出沿儿”“茶浅酒满”之俗。
产妇禁忌产妇一月之内,一忌烧干锅,如制作烙馍等;二忌生孩子不过三天,外人来家借东西;三忌产妇不出满月,到别人家串门。春节禁忌一忌出了嫁的女人回娘家,更不能吃娘家饭:二忌太阳不出(或不吃过年饭)打扫庭院、倒垃圾,免得扫倒了财气;三忌打碎器物;四忌说“破”“坏”“没”“了”“死”伤”“光”“病”“鬼”“系”“输”“穷等不吉利的话。
婚姻禁忌订婚先査年庚(属相)、看“八字”,看大相合不合,如不合是大忌。兰考人婚配禁忌的歌谣有:“青龙不配白玉免”,“鸡配猴,泪交流”,“狗掐鸡,满天飞”,“一槽不喂二马”,“自古白马怕青牛,蛇鼠相逢一旦休。猿猴最怕黑面猪,羊遇猛虎不到头。玉兔逢龙如气断,金鸡配犬泪交流”。结婚前忌服丧期间的、儿女不双全的、婚姻不幸的、身体不健全的妇女“套被子”,结婚当天忌看见孕妇,忌服丧期间的人上前等。
年龄禁忌45岁忌直说,应说“四十半”。传说是晋代石敬瑭45岁当了儿皇帝,不雅。又传说是因为包公45岁时去陈州放粮途中遇盗,不吉。老人73、84岁时要多说或少说一岁。因有“百年之后”(指去世后)之说。百岁以上的老人皆称99岁。
号码禁忌选择电话手机、车牌号码忌选4(谐音“死”)、7(谐音“凄”),多选择6(六六大顺)、8(发)、9(长久)等
其他禁忌探望病人忌下午,但晚上可以:借中药锅一般不送,由物主或他人用时自己来取等
现在,人们对上述禁忌意识已很淡薄,但在民间仍有老年人忌讳。
一、结婚
1990~2003年,婚嫁礼仪发生新的变化。职业媒妁基本绝迹,但在县城及张君墓镇、阅楼乡等乡镇有自发性婚烟介绍所。男女青年找对象二部分是亲朋好友介绍,一部分是自由恋爱。然而由于受男女交往的限制及传统观念的约束,实际上婚嫁的主流仍沿袭旧时的媒妁之言,即使男女双方自由恋爱,订婚时,仍聘请德高望重的熟人作为媒人。
20世纪90年代时,男女双方结婚前的习俗较为繁琐,一般为: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时男方到女方家称“小见面”,俗话又称作“相媒”,仪式较简单。若双方有意,接触一段时间后再举行较为隆重的“大见面”仪式,即:男方家人要到女方家送礼钱,一为1000~2000元。过一段时间,男方还要到女方家“换帖”,即:男方父亲到女方家交换双方的生辰八字,给女方送礼钱,般为4000~8000元。回来后宴请媒人。按照双方的生辰八字査结婚的吉日。查出后再次到女方家“送好”,即定下结婚的具体日期。
2000年后,程序逐步缩减,一般只举行一次较为隆重的订婚仪式,男方送女方一定数量的礼金或衣物、金银首饰等。定亲时,男方备重礼富有之家要备“三金”,即金戒指、金项链、金耳坠,还要有一定数额的彩礼,最低3000元4000元,一般6000、8000元不等。近年来又出现10001元、10007的金额数字,取“万里挑一”“万里挑妻”之意。男方等办订婚酒席・结婚前,男方到女方家“送好”,即男家选择吉日,待女方同意,即定为迎娶之日。婚礼前一天或当日,男方持押帖礼送女方,女方将嫁妆送男方。男、女婚礼前多拍婚纱照。结婚当日,新娘子从娘家起程时要脚穿绿色的鞋子,嫂子要为其梳头打扮,在县城及城关乡、三义寨等地还兴“抓钱”(多为娘家母亲用衣服角包些硬币,新娘子随意抓些,但不能抓完,要为娘家留些)、摔酵饼(发面用的酵母,一整块酵母在门槛上磕成两半,带走一半,留下一半)。家境较好者租小汽车、公交车迎娶,农村多用三轮车迎娶。路上过桥时,经过窑洞、水井、坟地附近时,遇到十字路口、拐弯处都要鸣放鞭炮,女方亲朋作为“送客”随迎亲队伍到男方家中(县内有的地方不兴“送客”,除至亲的去几人外,其他亲朋待“回门”之日由女方家宴请)。至男方家,新娘在下车前,公爹要手拿燃放的鞭炮绕车三圈,以示驱散“妖邪”,婆婆随即递上见面礼。到家中首先举行结婚仪式,又称“拜天地”,女的站在上首,新郎、新娘在司仪主持下,对苍天、大地顶礼膜拜。结東后,新郎领新娘入洞房,至门口由新郎将关着的门一脚踹开。新娘进入洞房稍作休息更衣后,新郎、新娘在司仪的安排下向男方长辈、亲友行礼,客人给礼钱,名“叩头礼”,而后大摆酒席以示庆贺(有的地方是拜过天地后摆宴席,将娘家人送走后再进行叩头礼)。当晚,新郎亲朋闹洞房、喝喜酒。婚后第一天,女方家来人看望新娘子,称作“瞧”。婚后三天,新郎的同辈亲友陪新娘回娘家,名叫“回门”,女方置酒席款待新郎新娘,女方近亲朋作陪另外,境内还有男到女家落户的,叫“倒插门”。20世纪90年代后,离婚率逐渐上升,且城镇高于农村。离婚、丧偶后再婚的增多,老年人丧偶再婚的也逐渐增多。
二、丧葬
人死之后,活人为其更衣入验。材放在正当门,名为寿终正寝,棺前点上“长明灯”,烧倒头纸,再到土地庙前或十字路口、水并旁给土地爷报名(也称报命),把一份黄纸压在那里(称压魂),然后找人批殃,写幅,扎社火,讣告亲友,其子孙及宗族免披麻戴孝,守灵特吊,举哀成丧埋葬的前天晚上条莫,也叫辞灵,辞灵时,按照家庭亲威关系的长尊排列,依次进行条英祭莫时行礼名称有二十四拜、巧十三、起九拜、花九拜、九拜等,最简单的是叩四个头,祭莫时有乐队伴奏直至亲属完为止。结東后儿女们都不入睡,为亡者守灵,一夜要烧七追纸。
葬之日,儿女们先去起魂,然后出丧。棺材一般用架子拍或车拉。出灵时由长子打幅,掉老盆,灵柩出头门后放在架子上或车上,将扎的罩子罩在灵柩上,乐队前行,后面接着是扎的摇钱树、聚宝盆、金童玉女、男孝子、灵,女孝子走到大街上停下,进行路祭,一般都祭莫几个小时,路祭完毕向坟地进发。路上,由亡者外甥掂纸斗,边走边撤纸钱,直到域地。
将到坟地时,孝子一齐向墓坑处跑,称“抢穴”。理葬前,由大儿媳妇从墓坑的四角各抓把土,拿回家放到屋门后。埋葬时先由大儿子从四个角各埋一土(意思是由儿子埋),接着帮忙的一齐下手埋,坟成后,送葬者共同祭莫,结束殡葬。
成年人亡后,儿孙即以白布蒙住鞋面为戴孝。出殡之日,ル女、儿娘全身戴孝,腰系麻圈,女的还以白绳扎发。亡者的儿子用白布扎头,扎口往前,侄儿的扎头方布条扎口在头的右边,孙子的扎头布条扎口在头的后面,侄、孙上身穿白褂。女的头顶白方布,穿白褂、半截蒙白布鞋,曾孙子的扎头方布扎口在头的后面,但前面系蓝布。曾玄孙的扎头布扎口朝后,前面系红布。乡间在人亡后,门贴黄纸,三年不能贴春联。三周年过后,孝饰即除。1990~2003年,日的丧葬祭奠习俗部分仍有承袭,变化较大的是干部职工亡故后实行火葬,农村也普遍提倡火葬骨灰保存方式:(一)入棺重葬,政府不提倡(二)将骨灰存放至公墓:(三)购买公墓入葬。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土葬后多不留坟头或
留小坟头,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有所改观。
社交礼仪
一、称谓
以前,社会上互相称同志、师傅。从20世纪老90年代开始,城镇称先生、女士、夫人、太太、姑娘、小姐者渐多。平时的口头称谓主要有:父系方面,称曾祖父为老爷,曾祖母为老奶;称祖父为爷爷,称祖母为奶奶;称父亲为爹、爸爸,也有称大爷、伯(音bai)、叔的,称母亲为娘妈;称伯父为大爷、大伯,称伯母为大娘,称叔父、叔母为叔、婶子(也有称爹、娘的);称姑、姑夫一般为姑、姑父,也有称姑父为叔、大大的。母系方面,称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娘、姥姥,舅父、舅母为舅、妗子;对岳父、岳母称大爷、大娘,也有随妻子称爸爸、妈妈的同辈人中对年长的称哥、嫂,姐、姐夫等,有称姐夫为哥的,同辈人中年龄小的和晚辈往往直呼其名,也有按其在家里的排序称呼的,如排行老一称“二小ル”或“二妮儿”。社会上对年龄较大的称大爷、大娘、大叔、姨、大婶,同龄人多称同志或大哥、兄弟、大姐、妹妹。
二、问候
熟人见面互称“你好”。邻居或本村人在吃饭时段见面般问“吃了没(发mou音)”,回答是“没呢”或“吃了”。初次见面称“久卿”,回答“你好、久仰”。久别重逢见面称“好久不见,现在昨样?”回答“是呀,好久没见了,过得挺好的,你呢”。和容入见面称“欢迎”“请进”“屋里”。容人进屋说“请坐”,回答说“谢谢”“别容气”“麻烦你了”。陪同客人称“奉陪”、中途退出说“对不起,失了回称“你忙吧”“请便”,客人去自称“告幕了“我走了”回答“照顾不周,请多担待”。送客出门称“慢走”“走好”,回称“打状了”“回去吧”。与客人握手告别称“有空再来”“再见”,回称“再见”“有空再来”等。
三、聚会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朋友、师生、同学、战友、老乡、邻里、同事等在重要节日定期聚会。常见的是家庭聚会,多在节假日或星期天,约好时间、地点,主人备好茶、瓜子、烟、酒、糖果菜肴等在家接待客人。赴家聚会者也多带些礼物。20世90年代前,一般客人带的礼物比较随意,如酒、食品或小孩玩具、糖果类等。之后,礼品档次发展到名烟,名酒、茶叶、高档滋补营养品等贵重礼品。进入21世纪后,聚会名堂越来越多,除乡友、同学、战友聚会外,还有欢送参军,升学,招工,晋级、升职等聚会,从外地学习,参观等回来接风聚会等。聚会一般在宾馆、饭店举行。
四、酒宴
宴席在座次上比较讲究,有上、中、下之分。民间多用“八仙方桌”,以正对门口的座位为上首,两个上座以左为上,右为次,一般由长、年长或职位高的坐。两旁四坐依次排下,小辈坐下首(与上首对面)。主人敬酒,从上到下,依次进行。新娘“回门”例外,由新郎坐上首,女方同族长辈坐新郎左边座位相陪,敬酒仍然从首座开始,依次进行。20世纪90年代后,宴席多用圆桌,正对门口的仍为上首,上首的左边座位为上、右边为下,主客按照辈分、年龄、职位等顺序入座。敬酒时,平辈或长辈举杯与客人同饮,晚辈则离席将客人的酒杯端起奉上,叫做“敬酒”。一般长辈不给晚辈敬酒。酒宴离不开鱼和酒,叫无鱼无酒不成宴席,鱼头一般朝向主客,要先喝鱼头酒后再吃鱼。主客先吃,然后其他人再吃。兰考人十分重视敬酒,敬酒法多种多样,酒文化很丰富。21世纪后,酒风有转变,人们开始注意身体健康,饮酒以适量为好,很多聚会开始用啤酒、红酒代替白酒。一般宴席结東或吃主食前时要共饮门前杯,称“全家福”酒,农村多称“各扫门前雪”。吃饭不多谦让,各随各便。
传统节日
春节兰考人称春节为“过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又称“过年下”,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兰考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春节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开始就有“过年味儿”,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即过小年后才结東,其间以正月初一到初三为最隆重。男女老少,吃好,喝好,穿好,玩好,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前(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如今兰考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ニ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蒸慢头:年三十ル,贴门神儿。”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年画(直系长辈过世后,晚辈三年不贴)。中午吃饺子(又叫扁食),晚上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是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兰考人仍沿袭以往的许多习俗。20世纪80年代后期,除タ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互拜亲友,看电视(春节晚会),猜谜语的习俗,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庆祝一年开始。“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兰考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初一五更时分起床放鞭炮,煮饺子,晚辈给长辈盛饭。吃饭时,家有几口人就盛几个碗,即使人不在家,也盛上,意思是全家平安团圆。饭后宗族、邻里相互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特贺年客人,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初一午后,年活动即告结東。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成,这天出(出门)的国女要回娘家。正月初三为条攻、宗祖的日子,出嫁的妇女双亲若有过世的,则要回娘家上坟烧纸,以示纪念。初五为“破五家家吃烙饼,日“补穷”。中午捏饺子吃,称程破五,又称捏五穷。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人们时兴互寄贺年卡拜年。进入21世纪,亲朋好友开始发送电子部件或手机短信相互问候拜年。
灯节农历正月十五为“灯节”,又称“元肖节”,民间称“小年”,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灯节来临之前城乡居民要买烟花、鞭炮等,到晚上,家家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灯(蜡烛),点烟花,放鞭炮,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注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现在用蜡烛代替)。灯节为3天,农历正月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高潮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都要在门边、水缸上、锅台上、桌子上、粮国上等地方点上灯(蜡烛),还要到自己吃水的井上给“龙玉爷”送灯。各家还要给祖坟送灯、焚纸、燃系花、放鞭炮,以表达对死者的纪念和对祖先的尊敬,也表示死者后继有人。点灯后,放过烟花和鞭炮,传统上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饺子。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元宵(汤圆)上市,吃元宵逐渐成为习俗。
节日的主要活动是观灯和放烟花,20世纪90年代起,这天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年胜过年。白天在街头举行舞狮、舞龙、踩高跷、扭秧歌、跑早船、玩火龙等活动。入夜,县城及一些乡镇、单位、村庄举行烟花晩会,火树银花,观者如潮。
ニ月ニ农历二月初二,又称龙抬头。旧时,在头天(二月初一)傍晩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以示粮画高大,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本登,各种粮食满回。制初二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俗称“三月二,演粉(凉粉是用绿豆或红響的淀粉煮熟冷却而成的)。小孩多在这一天剪头发。这一大人们本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线做衣,怕则瞎龙眼,此俗现已不普遍。20世纪90年代后,儿乎只有吃凉粉和小孩剪头发的习俗了。
清明节又称鬼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把节日是祭祖和扫基的日子。扫俗称上蚊,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描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献、黄纸给已故亲人添攻、烧纸,以祭念亡灵。现在,机关、出体、学校等单位干部职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常到烈士墓前扫墓,献花圈,以寄托対先烈的敬仰和哀思。清明节那天,到焦裕禄烈士前祭拜成为兰考人民的传统。
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日为桃会日,传说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天宫百神聚会)。俗语有“三月三,炒鸡蛋”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仍保留早上吃炒鸡蛋的习俗。
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是反映民间过端午节习俗的一首儿歌。吃粽子划龙船是为了悼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古代“端”为、“始”的意思,又常把年时当做“阳辰”,所以又称端阳节。古人把五月初五看作是恶月恶日,诸事不吉,就常在家门前插艾、挂葛蒲,用来趋吉避凶。给小孩做黄肚兜,肚兜上扎着五毒动物,小孩穿上可以免灾、健康成长。20世纪90年代后,端午节这天吃粽子逐渐普遍,民间还有当天包糖包吃的习俗,其他习俗已不多见。
六月初一农历六月初一,又称“过半年”,这时,夏粮入圆,秋忙未到,人们炸油条、糖糕,改善生活,欢庆丰收。娘妇一般要带油条、糖糕、烧饼回娘家。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旧称“天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初六,他声称得到了上天赐给他的天书,于是把这天定为天节,就是馈赠、词语的意思。兰考人又称这天为“力月”(音),在这一天日未出的时候,炒炒面,用开水或热汤搅,加入糖或盐食之。据说吃了炒面可去湿热,兔目疾,除腹痛。午时曝书晒衣,虫不侵蚀。兰考农村旧俗“六月六,请姑姑”,即接自己家已出嫁的姑娘,到娘家聚。这天兰考部分地区,还有到坟地烧纸的习惧。
七月七七月初七,习称七タ节、女儿节、乞巧节。因为这天是牛郎织女相聚之夜,现在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面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少女节”、“女儿节”。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穿针乞巧,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受情婚烟的烟缘巧配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传统节日。节前,各家都买月饼,水果、蔬菜,肉,酒等备用,同时还做包子,糖火烧等,家家改善生活,国家欢乐,邻里互赠月饼。晚上,把月饼。花生、毛豆角,西瓜等瓜果和熟食品摆在庭院中的桌子上,在月光下祭月、赏月,全家人起吃饭(亦称团圆饭)。有的是在节前,有的是在节后,带着月饼等礼物走亲访友
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也叫双九节。古代以九为阳,六为阴,双九就是重阳,故称重阳节。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插茱少一人”这首時。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老爱老、思念双亲,湯塑团圆的日子。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这天现在已成为尊老,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十月ー 农历十月初一,旧时称“放鬼节”,这天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焚纸祭莫,其用意是送衣避寒、可谓是对亡人的一种悼念方式。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又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日至23日之间。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兰考俗语有“吃过冬至画,一天长一线”之说。这天人们都要割内包饺子吃。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因此农历十二月叫月。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习慣早上喝腊八粥(枣、红豆、黑豆、绿豆、葡萄干、米、冰糖等放在一起熬制的粥)。这天过后,年味逐渐浓了起来。
祭灶农历十二月ニ十三日为中国民间的祭灶节。旧时,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当天蒸年糕,买祭灶糖,作为祭品。晚上用秫秸扎马,作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在灶神像前烧香、焚纸、摆祭品。然后点燃旧神像和坐骑,口中念念有词,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多带黑小白妮、放鞭炮、牛犊驴驹”等。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至21世纪初,兰考民众大多仅保留吃祭灶糖(即芝麻糖,俗称麻糖)、放鞭炮的习俗。
生产习俗
一、农业
县境人以农业为本,惯于施肥浇灌,养猪,喂牛耕田。农村家庭大多男耕女织,辛勤劳作,勤俭持家。一年中以夏、秋两季最忙,民间有“争秋夺麦”和“一麦顶三秋”之说。境内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蔬菜、西瓜等。小麦小麦是兰考县主要的粮作物,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20世纪90年代,因为气候变暖,播种时间一般推退一个节气。播种小麦前要先撒底肥,然后进行犁、耙地、播种。20世纪80年代,种地多用畜耕。90年代,畜耕逐步被农业机械代替。21世纪,多用旋耕机犁、耙地,播种机播种,有的用联合播种机播种。
20世纪90年代初,农民大多习惯用镰刀收麦,然后运至麦场,用三轮车、四轮车带动石磙轧碾或用脱粒机打麦。90年代中期以后,多用机械或联合收割机收麦。
玉米县内玉米生产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2种,春玉米一般在谷雨之后播种,夏玉米在麦收后播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增多,玉米种植开始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用除草剂除草,收获时人工用手掰。进入21世纪,农村多使用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碎秆、犁耕和播种,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收获玉米穗当地称“掰玉米棒儿”。玉米棵大多用撅头砍,一般砍至根部以下,便下茬种。习惯上是先掰棒子再整秆。玉米穗运到场里或家里,一家老少齐动手,剥去外面厚皮,编成长辫,有的用长绳绑成挂,或悬挂在房前屋下或摆于院墙之顶,或集结在平房之上,有的盘挂在院落树枝上,待冬闲时脱粒。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有的人家将玉米秸秆打碎,或加工成青饲料,或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等。
花生花生是主要油料作物,20世纪90年代初,兰考县花生的种植面积比玉米大,花生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大多采用与小麦套种的方式种植,也有较早盖地膜种植的。90年代中后期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花生的种植面积开始减少,收获花生习惯上是先用抓钩把花生棵连带果从地里拔出,然后运到场里或家里,一家老少齐动手摔花生或者晒干后用木叉打下来。花生秧可喂家畜或晒干打成饲料或作薪柴做饭及取暖。
棉花棉花一般在谷雨时播种,农谚有“清明秫秫(高粱)谷雨花”、“枣芽发,种棉花”。20世纪90年代初,境内植棉大多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栽种后用地膜覆盖,直至壮苗拔出地膜。之后,直接在地里播种,然后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使用较多。治虫仍多用背负式人工喷雾器打药。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使用抗虫棉种,打药次数有所减少。棉花整枝修剪主要包括打定心、打边心、打拧条、去累芽。农谚有“棉花立了秋,便把头来揪”之说。收获棉花很费时费力,花絮一般随开随摘。
西瓜境内西瓜生产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前,大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之后开始引进西瓜良种,采用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技术,西瓜品质得到改善,产量大幅度提高。90年代后期种植西瓜一般采用麦田套种。从浸种、打钵,下籽、育苗、栽培到地膜覆盖,各个环节都有专用的生产工具。瓜田浇水、整枝、施肥、除虫、预防病害等均用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西瓜扬花期大多采用药物人工授粉,当地俗称“对花”。21世纪初,部分乡村农民开始利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西瓜、早熟西瓜及富硒西瓜,西瓜品质提高,上市时间提前。
蔬菜,县内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种菜比种田收入多,但也比较费工。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棚蔬菜开始种植。90年代中后期,大棚蔬菜渐成规模,成为部分乡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大棚蔬菜主要有芹菜、非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西葫芦、显角、青菜、蒜苗等。大棚蔬菜的推广应用使人们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
果树县内的果树种植多为宅院、村边、菜园。地零星栽种,也有大规模的果园种植。主要有桃、苹果、杏、李子、枣、葡萄、核桃等。20世纪90年代,部分乡镇开始引进优良苹果、葡萄、柿子、山楂、桃等品种,县内苹果种植面积增加,并采用嫁接、套袋装、合理施肥、浇水、打药等管理技术,提高了水果的品质。
二、养殖业
境内一直有“养鸡为花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之说,乡村农户都有喂养鸡、鸭、猪、牛、羊的习惯。大多是用剩饭菜和糠皮作饲料,也有加工植物秸秆做青饲料喂养的。90年代逐渐发展成规模饲养,出现一批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大的产业。
养鸡、鸭、鹅农民家庭养鸡的多,养鸭、鹅的相对较少。一般农户饲养几只或几十只不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养鸡专业户、专业村,进行规模喂养,形成一项发家致富的产业。
养猪农村一般人家用猎圈喂养1头,多者几头,既养猪又攒粪。猪长成后卖钱或宰杀过年办事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养猪专业户专业村,并搞起大规模的养猪场,养殖几十头、几百头,成了发家门路。
养羊县内有养羊的习惯,一般饲养一只或多只山羊、绵羊,有的家庭喂养奶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的家庭饲养百只、几百只,成为养羊专业户,并引进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羊种,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养牛、马、驴、騾以前喂养牛、马、驴骡,主要用于耕地、运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饲养大牲畜开始转为食用或卖钱,养牛用户增多,一般饲养一头或几头,俗称肉牛或菜牛;养马、驴、累的很少。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散养向集中规模饲养转变,出现养牛专业户、专业村、养牛场,品种有黄牛、优良杂交牛和奶牛等。
养鱼兰考县紧靠黄河,县内河、沟、注地多,有丰富的水产资源。20世纪90年代前,水产养殖以粗放粗养或人工天养为主,多为鲤鱼、草鱼、花白鲢、鯽鱼等,品种少、产量低。之后进行大面积水产开发,引进各种名优品种,采用先进养殖技术,产量大幅度提高。
三、商业
20世纪90年代,境内多种所有制商业并存,县城有百货商场、百货大楼等;集镇、农村有供销社、代销点、小卖部等,称商店领导为主任经理,称营业员为服务员。90年代中后期,随着物业企业的全面改革,国营商业逐渐退出市场个体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建起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称店主为老板、经理、董事长。付款方式也发生变化,由现金发展到刷卡消费。商家开始讲究售后服务,大件商品一般送货到门,并设专门维修点或上门维修。
商店开始营业的第一天,俗称“开业”或“开张”,门面贴大红喜联,鸣放鞭炮,宴请宾朋。20世纪90年代后,很多个体商户还请来“财神”供奉店中,逢阴历初一、十五烧香祷告,中秋节、春节虔诚叩拜;有的还敬奉“关公”,将其仁义视为经商之道。商店、宾馆、饭店等开业之日宴请有关人士,赴宴者一般都送匾额、花篮等礼品,也有送礼金的。有的还请来歌舞团、剧团演出,以招徕顾客、聚集人气。
四、手工业
手工业者俗称“手艺人”或“匠人”。各行各业各有各自的习俗。做木工的称“本匠”,建筑拿瓦刀全墙的称“泥瓦匠”,他们都尊鲁班为祖师。铁、铜、银各匠都尊李耳为祖师。鞋匠奉孙膑为老祖。染纺业的尊梅福、葛洪为染布神和染色神。这些工匠逢年过节供奉即拜祖师。县境内另有厨匠、剃头匠、戗磨匠及扎纸匠、补鞋匠、印染匠等。本匠最忌讳别人乱动其工具箱子。铁匠特别珍惜自己的手艺,所制产品一般都打上自己的姓氏或名字。
1990~2003年间,兰考县民众在婚嫁、丧、出生、庆寿等礼仪上,许多陈规陋习日渐消除。民众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正朝着科学、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一些陈风陋习、封建迷信,流传乡里。
生活习俗
一、服饰
20世纪90年代后,曾流行的穿对襟上衣、偏襟袄,腿扎裤带,头围方巾的服饰习俗除个别老年人尚有穿戴外,逐渐少见。男式服装中山装、军便服逐渐被西装、夹克、休闲装等所代替。女式、儿童服装的面料、款式与过去相比变化更大,日渐与全国服装流行大势相同。不少执法单位统一着装,一些正规企业或窗口单位以服饰标明职业、工种,方便工作。但是婴幼儿服饰仍保留不少过去的传统,如:小孩“做九儿”时为小孩准备的棉袄、棉裤边都不缝齐全,缝制衣服时多用新的白线;不满周岁的婴儿冬天一般上穿带襟袄,下穿连脚棉裤,脚穿猫头鞋,头戴老虎头帽;五月端午节前后,母亲会给婴幼儿缝制“五毒”(蝎、蛇、蚰蜒、壁虎、蜍)肚兜,为孩子消灾(后多为市场上购买)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女孩婚嫁时,习惯精心制作棉裤、棉祆、枕套、床单等生活用品。结婚当天,新娘子一般穿自制的红色棉袄、棉裤、绣花(冬天结婚的较多,春秋季略少,夏季几乎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制的衣服、生活用品逐渐减少,多为市场上购买,但女孩出嫁时所带服饰仍为双数,取“好事成双”等吉样之意;结婚当天,新娘子穿婚纱、敬酒礼服成为趋势。
帽子样式多样化,男子有单帽、军帽、工人帽、火车头帽、鸭舌帽、风帽、太阳帽,女子头顶方巾、纱巾、绒巾、绒帽。2000年后,男士除老年人外,冬季多不戴帽。年轻女士多系纱巾、戴时装帽,年龄较大妇女仍有扎头巾的。
鞋的种类逐渐增多,由单一的圆口布鞋发展到方口鞋、气眼鞋、力士鞋、长筋鞋、运动鞋、齐头皮鞋、尖头皮鞋、平跟鞋、凉鞋、胶鞋等。除一些农村老年人仍着旧式布鞋外,穿款式新颖的皮鞋、体闲鞋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二、饮食
兰考人习惯一日三餐。一般早饭和晚饭都是馍、菜、汤。中午常吃粥、面条、咸汤。1990~2003年,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变为以细粮为主,粗粮为轴。在饮食方面,由粗到精。早、晚饭吃白面馒头、喝大米汤、白面汤,吃炒菜、咸菜、豆酱等;中午吃汤面、捞面、卤面、炒面、大米饭,喝鸡蛋汤、肉丝汤、鱼汤、豆腐汤等,肉、鱼、蛋类已成多数家庭常用食品,每逢节日更加丰盛。
白菜、萝ト、豆芽、豆腐、粉条仍为普通人家家常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红柿、黄瓜、韭菜等反季节蔬菜大上市,成为大众菜。苦瓜、生菜等外地菜种在本地已有种植,供人们调换口味。
城乡居民很喜欢吃自制的咸菜,如西瓜豆糁、番茄豆糁、糖蒜、咸鸡蛋、豆腐乳、豆酱团、腌白菜、萝ト豆糁、酱萝卜、冻蒜等,菜味别具一格。
三、居住
1990~2003年,兰考县多单门独户,主房多坐北向南。农村住房仍以砖木结构为主,部分村民建起砖混结构的平房及楼房。城镇居民多建2~3层砖混楼房,部分居民购买别墅或其他住房。楼房外墙多贴瓷片,内墙刷涂料或子以包装,地板多铺瓷砖、大理石或水磨石。门窗由木制、钢制向铝合金制发展。条件好的家庭,阳台、走廊全用玻璃封闭,室内装修考究。
20世纪90年代初,县城职工住房以单位分配为主,平房较多,使用面积小。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房屋商品化。90年代末,县城开始建住宅楼房,使用面积多在60~100平方米。进入21世纪,县城开始建住宅小区,小区一般建3~6层楼房或小别墅,单元面积多在100~260平方米之间,内部一般都设计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书房等,水、电、暖、气、有线电视、电话等配套齐全。小区空地绿化,居住环境优美宜人。
四、出行
在城镇,家庭富裕者走亲串友、办事多乘私家轿车、面包车,家境一般者骑摩托车。农村大都坐机动三轮车。自行车仍是多数人近途代步工具,路途较远者乘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2003年,在县城及几个建制镇,除自行车外,摩托车、电动车已经普及,还有公交车和出租车,外出行动十分方便。
五、家庭用具
炊具 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逐渐使用液化气、高压锅、电饭、电壶、不锈钢餐具、塑料制品、厨房排风扇、抽油烟机等。农村也逐渐使用蜂窝煤炉、液化气灶。进入21世纪,人们讲究厨房的美观、环保、卫生,开始使用电磁炉、微波炉,配以液化气灶、电饭锅,炊具以不锈钢制品为多,另有搪瓷、铝制品、塑料制品等。
餐具 20世纪90年代,碗、碟、勺多用精制陶瓷制品,水杯有不锈钢杯、玻璃杯、塑料杯、保温杯、一次性纸杯等,酒具有陶瓷、玻璃、金属、塑料制品等,不仅品种繁多,且向美观实用方面发展。
家具 20世纪90年代,家具开始使用组合柜、组合沙发、组合橱、写字台、酒橱、高坐餐桌、席梦思床等。进入21世纪,家具开始向美观、实用、个性化发展,多品种式样的橱柜、沙发、床、写字台、老板桌、餐桌、电视柜等进入家庭,有的家庭家具随房子空间定做,讲究美观和谐。
电器 20世纪90年代,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石英钟开始进入城乡家庭。21世纪初,家庭DVD,VCD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自动时钟,万年历钟,电脑,彩色电视机,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电冰箱,电冰柜,洗衣机,滚筒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淋治房,空调,电话,手机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六、娱乐
20世纪90年代,唱卡拉K、打台球、跳舞、玩电子游戏在青少年中兴起。看电视、看录像、打扑克、搓麻将是人们喜爱的项目。21世纪初,互联网、有线电视进入家庭,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视,唱歌、跳舞、舞剑、打太极拳、散步、垂钓、假日外出旅游健身的人越来越多,文体娱乐活动形式渐趋多样化。
兰考县地处中原,紧靠黄河,历史上战争频察,屡遭河患,人民多有迁徙移居,人口成分复,且然经过多年融合,方言口音情况仍比较复杂。兰考县主要分为西南、西北、东北三个语言片区,发音区别较大,但总体上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平翘不分,尖团不分。
语音特点
一、主要特点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开封市。在方言分区上,兰考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原官话的一个方言点。在语音上的主要特点是:平翘不分,尖团不分,“拳、传”合流,“张、蒸、”读“江、经、虚”,“红、房”读“风、黄”等。兰考方言共有声母24个,韵母42个,声调4个。声母方面主要包括尖团音、知系字、见晓组以及日母字的演变等特征:韵母方面主要包括古果摄、蟹摄、山摄等一些韵摄的演变特征,比普通话多了三个复元音韵母一(yo)、(iai)(u);声调方面,兰考方言接近于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古入声字根据清浊的不同而归属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数量上来说,兰考方言跟普通话差别不大,但具体的运用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二、内部差异
在兰考的16个乡镇中,多数都和城关镇的音系大体相同。但各乡镇的口音有些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内部差异。这些差异又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地理界限,几乎任何一个特点都不能在地理上连成一片。不过大体可分为三个音系区:
(-)西南片
以城关为代表的西南部语音区,包括城关镇、城关乡、三义赛乡等,其特点是舌尖前音与
本舌尖后音不分城关镇及其附近的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声母中,舌尖后音(zh、ch、sh)发音时翘度不及当通话高,实际发成了舌尖前音(z、c、s)。舌尖前音一般不和舌尖后音相混,但由于其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的靠后,在与的母i相拼时,实际发音便会与舌尖后音相混,例如:“资”和“只”不分,都读(tsi)“瓷”和“吃”不分,都读ts1):“丝”和“诗”不分,都读(si)值得一提的是,此语音区还存在声母f和h相混的情况。例如“黄的”读( fan to),“刮风”读(kua2"xun2)。
(二)西北片
以谷营为代表的西北部语音区,包括谷营乡、枣营乡、东坝头乡等,其特点是音后加奥。例如,“鸡子”读作( ti tel),“筷子”读作(krao"),跟“裤腰”的读音相混。
(三)东北片
以张君墓为代表的东北语音区,包括张君墓镇、南彰镇、堌阳镇、阎楼乡、孟察乡等,其特点是舌尖后音zh、ch、sh一律读作j、q、x,这就导致韵母由(u)变为(y),“洪音”韵母变成“细音”韵母。例如,“猪”读作(tFr),“除”读作(tsy)。
上面的划分只是就主要走向说的,并非每个乡镇都具有本片的全部特点,也并非某个片的每一个特点都是该片独有而在其他片内绝对找不到的。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发展,兰考方言正日益向普通话靠拢。
兰考县地处中原腹地,是由历史上的谷县、东昏(东明)、兰阳、仪封、考城诸县分合演变而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县境西部,春秋时称户牖,战国时称户诵邑。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置东昏县。
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称东明县。曹魏黄初四年(223年)废县,宋乾德元年(963年)重建东明县。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将县域分成南北两部分。金天兴元年(1232年)县治迁河北岸冤句故地,遂将南岸地域析置兰阳、仪封2县。兰阳县治仍在原东明县城。元至正十七年( 1357年) ,兰阳县城迁于韩陵 (今城关乡老韩陵村西)。明洪武元年(1368年) ,再迁于马村(今县城)仪封在金末建县,县治在通安堡。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迁白楼村(今仪封乡政府所在地)。清道光五年( 1825年)并于兰阳县,称兰仪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称兰封县。
县境东部,古称戴国。春秋时,改为谷城,秦置谷县。秦楚之际称甾县。东汉建初二年(82年),改为考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封、考城2县均归陈留专署领导; 1952年6月, 改归郑州专署领导.1954年6月,兰封、考城2县合并,称兰考县。
县政府驻原兰封县城,隶属关系不变。1955年4月,兰考县划归开封地区。1977年12月, 划归商丘地区。1980年8月,回归开封地区。1983年6月, 开封地区撒销,兰考县隶属开封市,至2003年未变化。